作者:卓淑惠/小啄‧木鳥
寫在前面
從過去師長介紹及看完滋根相關文宣資料後,該怎麼開始下筆陳述簡介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滋根”),讓我思索許久。恰巧這週發起人也同時是副會長楊貴平老師這幾天與工作人員開了幾場務虛會議,從頭話說滋根緣起及探究宗旨意涵,讓我對滋根的認識又更加深刻些。
從保釣運動到認識社會主義新中國
要說滋根的歷史,就得從四十年前說起。
四十年前,臺灣校園流行一句口號:『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美國留學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赴美深造,之後發生釣魚台保衛運動遂而改變許多人的命運。有別於國民政府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這群留學生透過釣魚台事件重新有了認識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機會。隨著時間推移,這群留學生陸續畢業、成家,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繼續留在美國,有的回到臺灣土地,有的選擇到中國大陸定居。
滋根最早開始是在1988年由一群美國華僑在紐約成立。他們受到認識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啟發,希望能為中國大陸貧困地區做些事情,因此,在12位老保釣各出資250元美金,湊到3000元美金後,在美國註冊成立滋根基金會。1996年成立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是中國民政部正式登記註冊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之後又分別於臺灣及香港成立姊妹組織。
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滋根兩字乃取自”滋潤根本”一詞。滋根宗旨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透過楊貴平老師用對立字詞來比照、闡述,就更能深刻地理解宗旨意涵。
「人」 和「物」互為對照詞。人的最基本需求指標有二:人均壽命及文盲率,內容包括顧及營養的飲食、乾淨飲水、基礎教育及醫療衛生服務等面向,理想社會的發展是人們無須為了達到基本需求而發愁苦惱。反過來,如果把人看成物,會被看重的是伴隨物而來的生產成本最小化、市場需求、GDP、利潤最大化,那麼要滿足人基本需求面的重要性就會自然退居其次。而「可持續發展」的反面即是「不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地球資源有限,資本主義不斷透過各種手段刺激消費、追求最大利潤、不惜把人工具化、快速掠奪自然資源,耗損應該留給下一代子孫的資產,進而產生許多社會矛盾。
簡言之,滋根宗旨是符合人類基本需求,並反對極度追求利潤的「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以學校為中心,以村為基礎的綜合性發展1988 年,湊齊三千美金並成立滋根基金會後,次年,發起人楊貴平、董敘霖爬山涉水,訪問了貴州偏遠的苗族村寨,瞭解到很多適齡女孩沒有上學,滋根因此開始支持12個村300多名女童助學金,至今已達到80000多人次。滋根逐年轉變為支持以學校為中心,以村為基礎的綜合性發展,支持項目有教育、醫療衛生、環保適用知識和技術推廣及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和農民工社區服務中心等,支持對象主要是偏遠貧困農村的民眾,城市裡艱難謀生的農民工,特別重點支持女童和婦女參與教育及發展的平等機會。
項目舉例:
一、 貧困兒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1.助學金:雖然中國已經實施了免費教育,但是鄉村中的孤兒、單親或家中有重病的孩子,很難完成9年義務教育,十二、三歲就外出打工,支持其助學金,使其能夠初中畢業。
2.營養加餐:一天一顆雞蛋或一杯豆漿。因為撤點併校的影響,很多學生要走數小時到學校,住校期間伙食費要由家長現金支付,伙食往往是酸湯、鹹菜、白飯,很多學生營養不良。
3.學校乾淨飲水:學校無水源,學生要到很遠地方挑水,常常全天沒水喝,滋根便支持飲水到校和打井。
4.圖書和閱讀:很多偏遠鄉村學校,沒有圖書或者圖書陳舊,滋根支持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圖書並支持開展閱讀活動。
二、基本醫療衛生和婦女生殖健康
1.村衛生室:很多貧困農村沒有村衛生室,農民需要走數小時才能到鄉里、縣城醫院去看病。在村里設立村衛生室並支持基本的醫療用品。
2.培訓合格衛生員:使村民能夠小病不出村,就近治療,節省費用。
3.推廣傳統中醫療法:推廣傳統、簡便、廉價的中醫療法,推拿、針灸等,結合有條件的地方使用當地的中草藥。
4.婦女生殖健康:農村的婦女很少有管道瞭解生殖健康與保健知識,邀請當地的衛生工作人員為村莊婦女進行生殖健康檢查以及推廣衛生保健知識。
三、 推廣適用的環保技術與知識
1.節柴灶:許多農村還在用非常浪費柴火的老虎灶,婦女要走1~2小時去拾柴、砍柴,不僅浪費了柴火,也增加婦女勞動強度。節柴灶可以節省柴火50%。
2.三位一體沼氣池:以三位(沼氣池、豬圏及廁所)建設沼氣池,利用人畜糞便和柴梗發酵,不僅清潔了廁所,沼氣還可以煮飯、照明,沼液也可以作為清潔肥料。
3.以學校為主的環保教育:學校開展清潔環境的活動及相關環境知識教育,老師和學生走進村莊,宣傳環保知識,提高村民環保意識。
4.植樹:有些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植樹造林,防風固沙。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與農民工社區服務
1.農民工子女教育:很多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公立學校,只能進入私人開辦而條件較差的打工子弟學校,學費及書費全部需要個人承擔,滋根支持貧困農民工子女的助學金。支持農民工學校的圖書和閱讀活動,並開展關於環境、衛生知識的第二課堂活動。
2.農民工社區服務:在大城市裡有很多大小不同的農民工聚居地區,其人口從數萬到數十萬人不等,極度缺少公共服務。在農民工聚居地設立了農民工活動中心,為其子女提供課業補習、電腦培訓,為農民工放映露天電影,開展健康、生活講座等活動,豐富業餘生活。
五、 鄉村發展人才培訓
1.農村教師培訓:與西南大學合作培訓種籽教師,在縣里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
2.農村帶頭人培訓:培訓帶頭人能夠全面的看待鄉村發展,特別注重鄉村發展主力軍的婦女培訓。
3.進城務工和返鄉創業農民培訓:農民工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挑戰,急需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4.從事鄉村發展的工作者的培訓:很多年輕人積極投身鄉村發展工作,缺少相關知識以及經驗、能力。





1 意見:
小卓,
好的開始, 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