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台灣:最新公告

Welcome to the 2010 Guerilla Girls Blog! We are the Guerilla Girls! We are 13 Hao Ran Foundation volunteers (all females!) and we will soon get to deploy our w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o work with vari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as a way to reinforce social justice and solidarity. We wish to open communication and shar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because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Read More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一個共同的群體


西方有句名諺:“若人民爭取的民主不是建基於公眾福祉( Common Good)的話,那恐怕民主便不算是什麼。”(1)這足可見公眾福祉的重要性,既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石,也是所追求的目標方向。公眾福祉意指社會上最大部份人的利益或好處,是天主教的社會訓導中的基本信念之一。因為公眾福祉的原故,信仰不再只屬於個人和私域,教會和信徒要為此而參與公眾事務,必要時,更要投身去改變社會制度,籍以保障公眾福祉。


倫敦公民也有一句相關的口號: 釋放公民社會的變革力量,為公眾福祉而行動。(Unlock the power of civil society, making change for the common good)(2)過去一個多月,參與過大大少少的集會、培訓和行動,開始體現何謂公眾福祉,以及理解倫敦公民的會員為何會願意每年支付高昂的會員費(小團體每年700鎊,大團體如教會,學校等每年1200鎊)不論年紀,性別和膚色都活躍在不同議題的行動,面對傳媒和官員能自信十足,理直氣壯地提出訴求。

活力十足的Melton Keynes公民成立集會

倫敦公民主要的組織對象是地方團體,教會,民間組織及商會團體等,全倫敦共有160多個成員團體, 共同參與在大大小小的社區和民生運動之中。每年的十一及十二月,在倫敦公民都是豐收的日子。今年我們參與了東倫敦、西倫敦、南倫敦等倫敦公民地區支部的年度集會,還有一個剛發展兩年,遠離倫敦市的Melton Keynes(簡稱MK)公民成立集會。比較起其他己經成立及發展多年的倫敦公民支部,MK像個新生兒,剛滿兩週歲,一切都才剛起步。她的成立集會,沒有過千人的出席參與,未見有很多成功爭取的經驗分享,卻來得更有活力和成熟感人。

圖一:MK的成立集會現場

MK是個在1967年建立的城市,位於倫敦市西北49公里,2001年有人口18萬,一個人口不多的年輕城市。負責的組織者Mousa,是位倫敦長大的以拉克人,過往一直活躍於鄰近地區,所以在兩年前被安排到這個遠離倫敦市的社區開展組織工作。經過兩年的社區聯絡和關係建立,MK公民(倫敦公民的MK支部)也開始成形,成員包括了教會(包括了基督教、天主教及回教)、學校,以及一些社區組織等17個團體。在成立集會之前,他們與Mousa一起探訪好些地區領袖,作了個社區的調查,了解地區不同年齡群的需要,然後就是準備在成立集會上與聚多會員,地區官員以及議員分享他們的成果。

圖二:MK的其中一個社區

MK公民的成立集會於11月24日晚在當地一家很具規模的教會活動中心舉行,這是個很有青春活力的集會,不只是很多青年人擔當重要角色,圍繞青年人的需要也成為當晚的焦點。19歲的黑人男主持Peter很會帶動全場氣氛,其他的青少人在不同的環節帶出青年人議題和需要, 什麼是這個社區的青少年的需要?社區可以給予怎麼樣的培訓和資源,令青少年人可以投入地區參與呢?其中大會便安排了播放15分鐘由年青人自拍的短片,介紹訪問區內孩童對更好的MK社區的想像等。雖說MK是個年輕城市,但也沒想到青年人能夠在這重要的場合能被這麼般看重,他們又能這樣自如地參與及發表對社區的意見。集會現場就有很多不同年齡群的青年人,筆者好奇地問了位13歲,隨父母來的回教少年,想了解他怎麼會在寒冷的夜晚不躲在家看電視,而是隨父母跑到老遠來參加這聚會? 他認真地說覺得自己和朋友有需要來,因為要讓人知道青年人對這個社區的想法。再追問他出席這聚會有用嗎?真的能改變什麼嗎?他指著台下剛發言介紹“城市安全”運動(City Safe)的青年人,說這就是我們這個社區首要推的,因為早兩天便有個青年人白天裡就在街上被打死,這種事必須要盡快終止,現場的官員和議員都在幾百人面前答應過會跟進,我們會跟的喔。

除了少年人,現場還有些表現非常突出的女性。令我印象難忘的是一位平常不過,就是在街上碰見也不會記得起的老太太,她在台上向數百人訴說當年如何與丈夫選擇遷MK的故事,他們當年一走進這個社區便喜歡上,決定要遷進來。搬進來後...在丈夫過身後,她對公共交通設施變得加倍的依賴,可是你沒法想像,一過晚上8點鐘,巴士便會在這個區裡面完~全~地~消~失~,這引來全場大笑,同時也帶出了長者的需要。既動之以情,又說之以理,在場的官員和議員又怎能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另外,還有一位核心成員Roxie, 她在台上代表社區向現場的官員和議員提問,表現從容不迫,對支吾以對的官員處處進迫,非要對方表明立場或有具體承諾才肯放人,鸁得台下全場掌聲。

集會上由青年人,婦女和長者帶出的社區關注,都經過半年以上社區內不同層次的討論結果,像大家首推的城市安全,確保工作尊嚴的生活工資和工作培訓,改善公共交通系統,建立發展和支持區內青少年的系統...等等(3),都是切合成員及社區需要的項目。在參與集會的人身上,你會看見帶著期待的眼神,和自覺要參與使社區變得更好的動能力量。


圖三:MK公民的核心成員在台上帶出地方的關注,向地方官員和議員提問及提出跟進的方案。左二穿紅色衣服的是Roxie

再沒有孩童會被拘留的聖誕節

12月2日南倫敦的年度集會上,法籍同事Sebastien 公佈收到副首相傳來的短片,表示將會按照今年大選前的承諾,關閉現有的孩童遣返中心,這個聖誕將不會有孩童被拘押,這對“ 公民成為庇護者”(citizens for Sanctuary)運動的組織者及成員都是莫大的喜訊,也是帶給移民家庭的一份聖誕大禮物。


圖四:兒童被扣留在遣返中心

近年,英國政府不斷地收緊移民政策,新的聯合政府更力推多項限制移民措施,但因為實行己久的移民遣返中心,尤其當中還扣押婦女和孩童的措施一直被受爭議,社會譽論形容政府這是在資助酷刑。今年大選前,當時副任首候選人便公開地承諾若當選將會終止扣押孩童的措施,關閉現行扣押移民家庭的遣返中心。但當選後,承諾一直未有對現。

據政府資料公佈,過去5年,有7000名孩童曾被迫與家人及社區隔離,拘押入住移民遣返中心。 2009年底便有1315名孩童遭到扣押,當中有889名孩童更被扣留超過28日,個別孩童甚至被扣留超過190天。(4)“ 公民成為庇護者”團隊發現政府以扣押婦女及孩童來打擊移民,包括因戰亂或政治迫害而無法回國的尋求庇護人士(Asylum Seekers)。加上社會對政府這措施一直爭議。 所以過去兩年,團隊推動會員關注孩童在移民遣返中心的情況。

圖五:孩童畫出對遣返中心的印象

兩年間,團隊動員會員草擬“庇護者約章”(簡稱”約章“),並遊說國會候選人簽署,其後有六位國會議員簽署了約章。 以下是節錄約章的部份內容:
“英國一直為過去能庇護受迫害的人而感驕傲。我們國家曾在17世紀庇護過法國受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在30及70年代也分別幫助過逃離納粹的猶太人和被非洲阿敏暴政趕走的烏干達人,還有的就是90年代因要避開種族清的波斯尼亞人,和今天因為受打壓而來到英國的津巴布偉人。我們為有需要的人給予庇護的傳統造就了英國。但這傳統現己遭到威脅,近幾年不斷出現的極端想法,和傳媒嚇人的故事...都令移民議題不斷地被炒作. 然而,仍有三分之二英國人堅持應該要庇護受迫害的人。我們同意,並且我們也相信作為庇護者應該是英國的部份歷史,而她在將來也應該繼續是我們的一部份。... ”
雖然不少市民都支持並簽署了約章,但官方一直未有任何回應。

直至2009年12月,有一段短片為運動帶來了新轉機。短片中,西敏寺的著名牧者Canon Nick Sagovsky跟‘St Nicholas‘(聖尼古拉斯,即聖誕老人)本來要在聖誕節趕到 Yarl’s Wood的移民遣返中心分發禮物給孩童,但他們被截回了。這段短片在網路上被廣泛留傳,事件更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亦讓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孩童被扣押,認識及支持約章。不久,當時自由民主黨領袖 Nick Clegg(後來的副首相)便寫信給前首相 Gordon Brown,要求終止孩童扣押措施。

圖六:在Bedfordshire的 Yarls Wood 移民遣返中心外

2010年5月3日大選前,倫敦公民為三位首相候選人開設了一次大選集會,現場也得到 Nick Clegg 承諾若當選將會終止孩童扣押措施,當事的首相候選人 David Cameron也立即成立專案小組研究改善方案 ,而“ 公民成為庇護者”的部份成員更參與其中,令運動能掌握政府的工作進度,更有效推進行動。

終於,今年12月16日早上,副首相Nick Clegg在聖誕前的記者會上正式宣佈將會關閉所有曾扣押孩童的遣返中心。 他宣佈 Bedfordshire的 Yarls Wood 移民遣返中心的家庭宿舍會被即時關閉,2011年3月會實行新一套更合乎人道的移民家庭措施,Tinsley House 也會在2011年5月全面被取締。 副首相宣佈新措施後, “ 公民成為庇護者”的成員Lorin Sulaiman在傳媒和現場過百人面前,分享她14歲時曾被帶往兒童遣返中心的經驗,令全場動容。(現場短片可前往BBC新聞網頁收看)


圖七:副首相在記者會上聆聽倫敦公民的成員分享曾入住兒童遣返中心的經驗

記者會後,運動的組織者和成員聚在鄰近的咖啡店外做檢討。倫敦公民強調是個學習型組織,所以每次行動及集會後都會與成員作檢討,即時回顧經驗,提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時也增強成功經驗,肯定大家的努力。這一次,不少人又是請假趕來參加記者會,要見證這重要的時刻。總結過去兩年的努力,大家都為能動搖政府的移民政策,為移民家庭的孩童作了點奉獻而高興。大家分享感受時有:感動,成功了,終於完成了,很激動,感覺美妙,異常興奮,很累和肚子餓了...。最後,大家還給自己打分A+呢。

一個共同的群體
剛加入倫敦公民時,我看見過很多奇怪現象,也帶著滿腦子的疑惑。倫敦公民說是個講求建立關係的機構,但同事們都忙翻天了,在辦公室其實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存在。剛開始工作,便有人提你要認真看資料,才能有把握向團體推銷倫敦公民,但我倒沒想過自己從那麼遠跑來原來為了學傳銷。同事們都會為要追名額、求表現而疲於奔命,還記得Mousa在MK公民成立集會前就跟我們說,這將會是我們看見最成功的集會。當晚我正為會員如何表現成熟,參與者如何自覺感到欣喜的時候,我發覺Mousa竟在我們後座哭了,Team Leader Nikki說這是因為集會人數不及預期,未能達標,所以他辛苦兩年便變得這樣難看了。我不禁疑問怎麼組織的成果會被約化成為數字?組織者有必要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嗎?在這樣的條件下,組織者能建立有質素的關係,有效的社區組織嗎?一些同事在1﹣2﹣1的對話中,都說自己曾經參與過培訓或擔任過義工,經歷過可以行動改變社會,才加入倫敦公民作社區組織者,但除了看見辦公室一直的人來人往,我沒有察覺到什麼,直至我發現一個公共的團體。

坦白說,我不了解的實在還有很多,不過我也看見並不預期的。 就像在MK集會,在台上很自信或邊發抖邊講話的男男女女、跟我交談過的那位13歲少年,還有冒著寒雨,請假來記者會的人,他們自來四面八方,帶著不同的身份和關注,但都同樣在流露一種眼神,一種情感 :像在說,我在這裡,感覺很好,因為我並不孤單。我們在行動,我們可以改變,為社會上最大多數的人。

備註:
(1)“Democracy means nothing if people are not able to work the democracy for the common good.” ~ Chandra Bhushan
http://www.quotesea.com/quote/democracymeansnothingifpeoplearenotablet

(2)Melton Keynes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ton_Keynes

(3)有關 Melton Keynes 社區關注的詳細介紹,可登 Melton Keynes 公民網頁如下
http://www.citizenmk.webeden.co.uk/#/home/4537218263

(4)New Policies on Children in UK Detention Centres
http://www.aboutimmigration.co.uk/policies-children-uk-detention-centres.html

(5)Sanctuary Pledge website: http://sanctuarypledge.org.uk/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游擊女孩看世界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游擊女孩看世界.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