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小啄‧木鳥
受到爺爺愛好武術和中醫的影響,我國中時開始迷戀武俠小說,高中進入武術社團蹲馬步、打拳,並嚮往中醫的博大精深。雖然臺灣有中國醫藥大學,但因考量家庭經濟與學費問題,只好選擇就讀成大護理系,從此接受正統的西方醫學教育及哲學思維,鮮有機會系統接觸中醫的學習。
重新認識:有別於西方醫療的中國衛生醫療制度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教授撰寫「大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文,從歷史方向比較改革開放前後醫療衛生制度的變遷。該文指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經濟社會受到戰爭後的衝擊危機重重,民眾健康受到各種傳染病、營養不良的威脅,當時全國沒有預防計畫和手段外,連衛生醫療從業人員總數也少的可憐,根本無法因應大量的健康問題。世界上其他國家遇到這類問題時的解決之道,往往是參照西方模式或進一步改良西方模式,而西方模式通常是嚴重依賴通過昂貴財力投入培養出來的高技術的專科醫生,十分強調高醫療技術水準,以治療導向為主,主要是關注個人醫療服務,而不是建設公共衛生計畫。
新中國是少數幾個選擇異於西方醫療模式的國家之一,它發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衛生體系:主要依靠經過很短時間就可培訓出來的較低技能醫護工作者;發展了勞力密集而不是資本密集的醫療技術;強調預防和初級保健;集中精力實施公共衛生計畫,而不是單純關注個體健康。
革命後很短的時間內,新中國提出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四項指導方針是:(1)醫療衛生體系為工農兵服務;(2)預防為主;(3)中西醫相結合;(4)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以成功發展革新性的醫療體制和強調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體系給全世界以深刻印象。這一體系包括:發展合作醫療制度;使用赤腳醫生;通過群眾運動執行全民保健計畫;中西醫結合;越來越注重農村人口的醫療衛生。然而,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市場改革中,中國將原有的醫療衛生體系改變得面目全非。醫療衛生事業的重點從預防為主轉變為醫療為主;合作醫療體系大部分解體;赤腳醫生不復存在,絕大部分轉為專業化的鄉村醫生,很多人轉而從事更賺錢的工作;官方不再注重群眾動員,反而重新強調醫學技術;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取向變為更依賴西醫;醫療資源日益從農村轉向城市地區。
摸索的路:針對建築工群體的衛生講座
儘管有西方醫學教育背景及過去在衛促會參與社區衛生教育的經驗來到中國大陸,也深知自己對中國農村、社會及歷史的瞭解極為有限,並且都是二手資料,因此我更加小心翼翼地進場,並試圖修正過去經驗應用到滋根的志願服務上。
因緣際會下,結識了具有社會關懷的中國科學院基因與遺傳發展研究所王朝暉研究員,對我來說很溫暖感動,她發自內心地且真誠地尊重底層勞動者,無私利他的生活態度,在在讓我印象深刻。朝暉可說是我在北京推動衛生項目的最佳同志搭檔。一來,朝暉是醫學背景,二來,朝暉熟稔活動室裡建築工師傅們的社會處境與習慣語言,第三,朝暉很有行動力。因此,與朝暉協力推展的三個嘗試行動方案,第一、在北京大學辦理「以歷史視角比較分析兩岸醫療衛生體制的變遷」學習型座談會;第二、在史各庄活動室播放電影「紅雨」;第三為建築工師傅們辦理衛生講座,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以歷史視角比較分析兩岸醫療衛生體制的變遷」學習型座談會的參與者主要是社區工作者、大學生,人數約二十人左右,由王海鋒老師先播放赤腳醫生春苗訪談的視頻,接著再由朝暉以大逆轉一文作為改革開放前後的衛生醫療制度對照介紹,緊著接由趙飛、趙岩及官沛介紹血吸蟲防制工作為例,呼應改革前後衛生防制工作成效的差異。由我負責介紹臺灣公衛體系的挑戰-醫療化、商品化、市場化及衛促會如何從民間立場進行由下而上的公衛改革,除了兩岸對比外,也加上孟加拉人民醫院的經驗。與會者在最後討論中紛紛表達既然躲不掉生老病死的人生,可以如何自我保健,減少對於醫療的依賴。多數與會者是悲觀地認為健康只能靠自己學習保健知能來做好自我保護,或者依靠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這在在反映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自由市場的經濟運作邏輯就像是一顆毒瘤深植於思想深處,多數人已經習以為常地接受,討論發言仍然跳不出市場邏輯。另外,社會集體主義的精神逐漸淡化加上改革前的互助合作醫療體系崩解,要讓人們能有意識去醫療化,更是一條漫長的教育之路啊。
再來說說滋根史各庄農民工活動室吧。大部分的建築工師傅來自於河南,他們每天結束工作後就上街閒晃、或是窩在四、五十人的宿舍裡。而史各庄活動室晚上會進行免費電影播放、其他時間也有免費圖書借閱或下圍棋,因此成了許多建築工師傅們空閒或下班後的重要去處。加上,活動室的賀勤也和師傅們同是老鄉,更讓師傅們感覺到活動室裡的濃厚家鄉味,不僅填補了他們下班之後的空白,也為他們隔天的勞動挹注了新的活力。
從十一月開始,師父們來到活動室時經常提及被積欠的工資,他們很苦惱,心情也很沉重。他們想團結起來集體追討工資,但是老闆說他們若集體留在北京是沒有辦法提供飯餐,因為飯錢對老闆是很大的負擔,因此老闆又說如果他們只留下幾位代表進行協商,那麼還可以負擔這幾位代表的飯餐。就這樣,大部分的師父們只好先回河南去了。然而,至今工資仍石落大海,未有下落。
當建築工師父們正發愁著被積欠的工資仍遲遲未發時,活動室注意到他們所處工作環境難以提供充分的保護措施、安全教育,倘若一旦發生工安意外,又將被捲進後段醫療的大漩渦裡,屆時龐大醫療費用又將再次把遠門在外師父們壓得喘不過氣。
我們播放一部「紅雨」電影,內容主要是談及為因應農村中缺醫少藥問題而進行培訓赤腳醫生,半農半醫的勞動結合方式,達到在地常見病的前段預防及醫療服務。該片引起許多建築工師傅的共鳴,隔天,又邀請朝暉辦理衛生講座,內容是針對職場健康及生活保健,師傅們認識到了因陋就簡的保護措施,比方說工地噪音大,老闆並未提供任何耳塞,長期下來會影響聽力,中午休息時間可以用棉花塞耳朵保護聽力;比方說工地粉塵大,老闆也沒有提供口罩,長期會造成肺部受損,因此可以買低廉的紗布口罩保護自己的呼吸道;比方說有些師父的工作專案是油漆,因此長期吸入油漆味道也會影響健康,鼓勵師父建立工作服與居家服的習慣,下班後馬上更換掉固定的工作服,才不會造成長時間地聞化學油漆味。比方說如果外傷流血時,可使用高酒精度的二鍋頭進行消毒。透過講座學習簡單的、低成本的保護措施,對建築工師父們有莫大幫助。
圖1:朝暉(圖右一)在講座前與師傅們問候瞭解工作情形。攝影/包董平
圖2:師傅們陸陸續續地進來活動室。攝影/包董平
圖3:深具群眾魅力的朝暉,結合生活實例的講座內容,讓大家都很專注聽講。攝影/包董平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