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漂鳥想回歸土地
城市人想回歸鄉村的風潮,在台灣方面,可以從農委會推行的漂鳥計畫,年年都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今年二月甫出版的買買氏《棄業日記》一書,半年內已蟬聯各大書店的暢銷書籍,可以看出城市人想回歸鄉村潮流的端倪;至於泰國方面,今年四月份,一個由息影的女明星Siriyakorn擔綱製作的節目:「I want to be a farmer」,在泰國電視台播出後收視長紅,而擔任此節目技術顧問的米之神基金會,因此接獲了不少詢問購買土地的電話,許多人說,他們希望能夠像Siriyakorn一樣,當一名城市農夫。也因為這股風潮,讓Siriyakorn,目前正忙著「I want to be a farmer」這本書籍的出版。
這三個月以來,剛好認識了兩位泰國年輕人當農夫的例子,便引發我的好奇心。
清萊女生Kwan的故事
Kwan,今年34歲,泰國清萊人擁有自己的土地,目前在清邁工作。會認識她起源於我去清邁農夫市集採訪時,她和男朋友共同在市集當中販賣豆腐、有機咖啡,他們倆也是目前市集中最年輕的販售者。從去年,她從ISAC(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ommunity,永續農業社區中心,以下簡稱ISAC)離職準備當一個全職的農夫。待在ISAC有11年之久的她,雖然看起來工作年數很長,實際上,由於每個時期的工作職位都有所不同,因此就這樣工作了11年。
工作越久,她越覺得自己每次說服原本從事慣行農法的農夫改實行有機農業,自己卻從來沒有實際操作過,一直有股聲音在心底:「我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不是退休之後,而是從現在開始!」加上,自己的父母都是務農,因此就毅然決然地把工作辭掉,開始走上農夫之路。
我詢問Kwan:「為何當初會想在農夫市集販賣有機豆腐?」她說因為在經營農夫市集的實務經驗中,發現豆腐的詢問度很高,卻沒有農夫在賣,加上2003年去日本ARI(Asian Rural Institute)組織學習農耕的期間,曾經學習過如何製作豆腐,去年開始才加入農夫市集的她,所能販賣的品項也不多,於是她便決定從豆腐開始嚐試。另外,他們還販售飯糰,因為能夠直接從ISAC購買,只要負責加工即可;有機咖啡則是原本Kwan的母親便在種植,以前母親會把種好的咖啡豆賣給中間商,後來,她想也許可以學習如何賣咖啡,因此接手負責烘培、包裝,還將咖啡豆送去進行有機檢驗,目前已通過檢驗為有機的咖啡豆。至於烘培的部分,她會將收成好的咖啡豆烘焙好請朋友品嚐,詢問大家對咖啡品質的想法,在我和她見面當天,她和我說才剛換了一家新的烘焙廠商,雖然價格比之前那間公司貴,但是由於烘培的品質比較穩定,所以她願意花多一點的價格。
These are Kwan's hand made To-Fu
對於未來,Kwan提到她正考慮是否要留在清邁、還是回清萊父母家。如果,她留在清邁,她的發展便是要發展一些農產品的加工,如果回清萊,由於家就在國家公園園區內,自然資源豐富,便有其他的發展模式。她聊到,以前,母親對於咖啡樹的種植是採取一種放任的心態,所以產量不高。咖啡園內原有600株咖啡樹,由於沒有積極管理,所以咖啡收成量和企業化經營的鄰居相較之下,顯得產量很少。因此,今年她自己栽培咖啡種苗,在8月份種下了400株的咖啡樹,待三年後咖啡樹長成,方能開始收成,因此目前當一名農夫是入不敷出的,因此Kwan在平常也有接一些案子在做。
我和Kwan交流時,都提到因為我們從小便沒有做過農事,即使她曾在日本實習農耕一年,但是若要從一個從來沒管理過農田、長時間從事農事的人,要轉成一名農夫,的確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適應,但是必須花多久時間?沒有人知道。另一方面,經濟效益上的考量也是必要加進來的,到底是她成為一名農夫的經濟效益比較大?還是她以另一種協助的身分存在,會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呢?以及有多少人可以加入這樣一個事業?如果從種植、管理、銷售都要自己處理的話,勢必需要至少四個人加入,但目前看來除了她、她的男朋友、她的母親之外,並沒有其他人,因此對於一個想要轉行為永續農業的人來說,以上種種問題都會是影響他做每個決定的重要因素。
Kwan & her boyfriend work together
曼谷男生Nakorn的故事
另一位年輕農夫Nakorn,則是一個城市農夫的例子。今年28歲的他,已經轉行做半職農夫二年。研究所就讀農藝系,第一份工作也是做農業相關的研究工作,因此,在農事方面相對於一般都市人更有經驗。第一份工作結束後,他便希望從事永續農業,但是又不想和家人分開,因此他便將家裡的另一棟房子,打造成”菜園”。成了一位名符其實的”城市農夫”。
出身為泰國華裔第三代的他,希望成為農夫,當然還是會遭受一些家庭的壓力,家人也是會怕他養不活自己。Nakorn從一開始加入曼谷的綠色市集(Green Market)開始,在市集裡賣蔬菜的種苗、教做廚餘,到後來開始自己種菜、賣菜。目前已有兩位消費者和他預訂一年的菜,每個星期兩次配送、一周3-5公斤的蔬菜量(包括香菇),蔬菜種類是以菜園當季可以生產甚麼就送甚麼來供應消費者;另一方面,Nakorn也有規劃成立城市農夫網絡(City Farmers network),希望能夠在未來,建立起這個網絡,讓更多想加入新手農夫,能夠透過這個網絡能夠互相學習、以及支持,他也希望透過這個網絡能夠培養出有意識的消費者,讓消費者、生產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
This is Nakorn's city farm-1
This is Nakorn's city farm-2
Nakorn do selling by himself
When Nakorn 26 years old,he decided to be a city farmer.
我會說Nakorn是半職的農夫是有原因的,因為Nakorn總是非常地忙碌。我兩次拜訪他,不是有人正在他的菜園裡參觀,就是有電視台要去採訪他的城市菜園。他也和一些NGO組織合作,像和永續農業基金會(SA Foundation)的專案合作,擔任屋頂菜園計畫的評審,還有一些自行和他連絡的國外大學生、研究生,找他一起討論如何將社會企業的概念帶入社區。他也和米之神基金會的Daycha受邀去不丹進行永續農業的交流等,都可以看得出他非常積極地向各方學習、以及和其他組織的互動頻繁。
我詢問Nakorn:「到底有多少人有興趣當城市農夫?」他回答我說:「有很多人想要跟進。」目前,他自己便正在嚐試找出經營模式─看到底多大的菜園可以供應多少消費者。另一方面,他提到,其實他希望走向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方向經營。比如:他可以去教城市中比較貧窮的社區,如何將廚餘製作成天然的肥料、或是教他們如何種植蔬菜或是植物的種苗,這些肥料、種苗便可以販賣給需要的城市農夫、城市居民種植盆栽等,便是一個很好的社會企業模式。
新生代農夫更容易選擇一條永續農業之路
從兩位新生代農夫的故事看來,當一名新生代農夫,可能會是以一種半農半X的方式,土地的門檻已經降低,如果沒有土地,也可以使用屋頂、或者是大一些的庭院克服;技術門檻,則必須自行補足的知識,不管是從各種可以學習農業的相關知識下手,吸取關於農作物種植方面的知識、行銷方面,最好還要有自己的支持團體,當你有問題時,可以詢問,這是當一名農夫最基本的配備;最重要的部分,則是選擇走一條永續農業的路。
畢竟,新生代的農夫比傳統農夫有更大的資訊優勢,可以知道慣行農法對於環境的破壞、永續農業對於環境的好處。目前,這兩位農夫都是以永續的方式在進行耕作,即使目前還沒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但是,也正因為他們朝著當一名照顧地球的永續農夫前進,所以,我相信他們一定會一步步達成自己的夢想!





- 清邁農夫市集之見聞 - 2011-05-22
- Earth Day, Home Stay─讓Home Stay成為推廣永續農業一種方式 - 2011-04-25
- 一趟超過五百哩遠的旅程─申請泰國簽證之旅 - 2011-04-11
- The travel of apply for Thailand Visa - 2011-03-29
- 重新找回食物的美味 - 2011-02-28
2 意見:
在台灣,如果不是家裡剛好有農地,以現在農地成本快速成長的情況,要回鄉下當農夫還真是不容易.尤其是要做有機栽種,如果是承租的地,很怕當你把地養好了,地主可能要收回去囉!
Hi,William:
你說得對!想當農夫第一個要件就是有土地。而台灣的田地價格高,的確一般人很難買得起。這篇報告,我只是很粗略地以兩個泰國新生代農夫的狀況來簡單歸納。我承認這是很粗糙的結論。
今天,詢問了泰國這邊田地的行情,一萊的田地(此為泰國計算田地的單位。一萊=1600平方公尺),約20萬(此田有水源、有道路經過)但是,每塊田地的狀況不一,所以此價格只能說是一個
參考值。
剛剛,我以網路上宜蘭拍賣土地的仲介公司提供的農地價格,粗估了一下(每坪從6,900-9,800,捉8,200來算)和泰國上面的20萬相較,將近20倍。
當初,我爸聽到我要來泰國學習有機農業,他變回我:「要種田,就回清水種」。但,其實老家的田地早在政府開路時,以和市價距離的價格徵收走了,哪來的田地?
關於你說的承租地以有機的方式,的確,這也是承租地農夫無法實行有機農業的一個因素之一。
謝謝你的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