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的普遍現象條條大路皆塞車。因此我從貧民窟搭公車回市中心,估計不到四十分鐘的車程,卻總要花上一個半小時。雪上加霜的事,公車上的糾紛不斷,乘客抱怨司機站站皆停或開太慢或沒站位卻硬要載客,司機回以緊急煞車來抱不平,要不就破口大罵勒令乘客下車。男乘客間因相互推擠,不滿情緒瞬間引爆;女乘客怨嘆塞車之苦,大聲囔囔解悶。我則被胖乘客擠的無法喘息,每個人愁眉苦臉,耳邊常聽到一句話:老天爺壓,現在也成了我的口頭禪。
如同往常般,回程的路上我在公車上複習阿拉伯文,赫然發現車子塞了兩個小時,竟還不到路程的一半,收拾書包拎著電腦決定步行回家,不久迎面而來一群又一群的黑衣人士,警車一台皆一台呼嘯而過,我不敢相信這條通往市中心主要幹道被封了。經過捷運站時,人潮則從捷運入口一路排到天橋階梯,不少人乾脆破牆而入。這個國家到底怎麼了?我心裡丟了大哉問。
這天是3月18日埃及科普特精神領袖,高齡89歲的Pope Shenouda三世(以下簡稱Pope Father)逝世隔天,成千上萬的信徒湧入開羅Abbasiya教堂悼念他。
接連三天,從早到晚封橋、封路以確保教徒和各界政商名流、國際媒體順利前往教堂。教徒Donia說:她不願意讓六歲的女兒Farah,看到電視中Pope Father的身體被扶植在教堂的椅座上,但她改變想法,打開直播頻道,起初以為Farah不懂發生什麼事,接著看見Farah拿出紙筆,開始畫她所看到的景象。Farah很愛Pope Father,總是跟著他唱頌所讚美的詩歌,儘管她不能清楚發音。
最高軍事委員會(Super Council of the Armed Forces,簡稱SCAF)聲明稿感謝Pope Father:用生命捍衛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總統候選人Amer Moussa說:四十年來Pope Father團結埃及人心,勇於挑戰國家公權力。
Pope Father的離世,為後革命時期的埃及留下更多的問號。數十年科普特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科普教徒缺乏宗教和政治的自由,以及革命時期各地遭暴徒焚毀擅待整修的教堂,也成了兩個月後新任主教接續的重擔。Pope Father一路從軍旅生涯,到接任117屆科普特教皇,終其一生支持泛阿拉伯主義,鼓吹教徒參與政治活動。他的政治名言:Egypt is a nation living within us, not a nation we live in.(埃及就活在我們的心中,而不是一個我們所居住的國家。)
我對Pope Father的印象,停留在他專門趨邪避兇的祈福教堂畫面,過去電視週三固定直播Pope Father拿著十字架,朝中邪發作的信徒科普特、穆斯林灑聖水,口中念念有詞。據說潛藏的惡魔試圖對抗神聖的Pope Father,便透過信徒發出誑語和暴行,最終,Pope Father總能讓惡魔束手就範。因此每次的祈禱儀式後,有不少穆斯林見證奇蹟後轉而信奉基督教。
Pope Father遺囑中希望葬位於Wadi Al-Natroun的Anba Bishoi修道院,也是他的發跡地。SCAF指派直升機護送遺體以及陪同的主教,根據新聞報導,上百位主教不約而同朝停機坪衝,搶搭直升機,最後改為大主教才能搭機,卻又搞了大烏龍,三位該搭機的主教失蹤了,因此比預計時間晚了五小時出發。抵達Wadi Al-Natroun的軍事庭機坪,五千位士兵列隊長達三公里,護送Pope Father棺木進入Anba Bishoi修道院。進入修道院時,被路口的信徒堵住,因為這些凌晨守在修道院的信徒,要求目睹Pope Father最後一面,埋葬儀式再度延宕一個小時,準備下葬時,有些僧人摘除連同棺木下葬的鮮花,當作紀念品。
世人對Pope Father的評價,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事件找出端倪,Pope Father從主教晉升為教皇階段,正逢1952年蘇伊士運河危機、1967年阿拉伯與以色列之爭到1973年十月戰爭,1981年他反對前前總統沙達,主張埃及與以色列簽訂David Camp協定,進而被驅逐開羅回到Anba Bishoi修道院。直到1985年前總統穆巴拉克解除他的封鎖令,往後他與前政府保持友好關係,亦在後革命時期的埃及掀起一股政治風波。
根據傳統新任118屆教皇必須在兩個月內選出,候選人年齡須滿40歲、在教堂服務滿15年、每位候選人亦須獲得六位主教的支持。第一階段由主教成員、前任科普特委員會、科普特國會委員和科普特記者公會代表,投票選出三位候選人。第二階段將三位候選人名字卡放入箱子,最後由一位小孩抽出其中一張紙卡,代表根據上帝的旨意,選出新任教皇。
自從耶穌的12名使徒之一的Mark,將福音傳到埃及亞歷山大時,亦樹立傳承基督福音的軌道,選出12名掌管基督委員會的神父,再從中選出教皇。11屆教皇受到感召,天使告訴他若有教徒冬天拿葡萄來供養他,那位教徒將是下任的教皇。14屆教皇本是異教徒變為科普特基督徒。17屆教皇見證基督徒受到迫害,故指定繼承人來延續基督福音。直到19屆教皇Alexandros開始禁止已婚主教競選教皇,以及神父要晉升為主教資格才能選教皇的條款。西元620-659CE時期,阿拉伯進入埃及,在開羅設立首都,統治者Abdel Aziz央求科普特在開羅選出38屆教皇,因此第一位非來自亞歷山大的教皇誕生了。從47屆教皇便由小孩選出紙卡來決定新任教皇的傳統則延續至今。
118屆新教皇如何帶領科普特基督徒面對挑戰,建構信任系統、文化趨勢、政治運動、宗教和解、鼓吹大眾參與社會運動等市民義務,以及如何在科普特基督社區中,倡導社會、文化和宗教的議題,才能在後革命時期的埃及,共同為民主、人權、市民責任以及社會義務寫下新的篇章。
埃及人民仍將希望寄託在國會上,Pope Father長期鼓吹科普特基督徒參與政治活動,唯有深入政治核心,才能推動宗教和解、自由的法案。月底國會也將選出100位議員和代表,制定國家發展的憲章。3月8日國際婦女節,數千位女性遊行至國會,遞出制定婦女權利的法條,科普特基督議員則積極爭取制定憲章的席位。
這可能只是一次性憲章,學者悲觀預測。埃及革命固然是好的開始,民眾推翻上頭的暴君,但底下獨裁的觸角仍無所不在,暗藏在社會每個角落和裂縫中。後革命時期的埃及人民,遭逢的苦難比想像中還嚴重。目前國會由伊斯蘭教黨派所壟斷,縱使選出100位制定憲章的代表,背後受到伊斯蘭掌控。加上超過半數的國會議員由農夫和工人選出,他們真的能制定出一個長久且符合民眾利益的憲章嗎?
誰具備資格來擬定憲章呢?首推憲章法律的專家和人權運動人士,而不是由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依照古蘭經遺訓來推動。透過憲章來樹立政府的作風外,如何保障全體人民的權利才是重頭戲。
2月6日開羅警方逮捕43位人權NGO工作人員,其中19位是美國公民。檢方控訴這些人權NGO除了非法接收海外資金,還無執照經營NGO。國際頭條立即出現在埃及捍衛人權的NGO工作人員成為階下囚的報導。此事件涉及到美國與埃及政商關係、海外NGO人員居留權以及舊憲章的NGO條款等,去年11月警方搜查17個提倡民主的NGO,如Institute and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National Democratic等與美國政黨合作的非政府團體,指控他們侵犯埃及市民社會。
媒體猜測美國議會恐以停止援助財務預算來威脅埃及,此法果然奏效。2月底19位美國人獲得離境許可,搭美國指定專機離開埃及。根據2002年NGO法律,所有條款作用在嚴格監控組織運作,組織根本沒有任何獨立發展的空間。這17個人權NGO長期持續申請執照許可,卻遲遲未通過。政府應該要翻修新法來取代舊法案,才能真正提升埃及人權,Nagad El Borai人權律師辯稱。
埃及政治社會學家Said Sadek認為,長久以來,政府當局早已嚴格管控接收海外資金的國際或埃及組織、團體,此事件並不是特例。因為政府憂慮海外資金與政治訓練的挹注下,將提升阿拉伯人民的自主權來對抗當權政府,人權組織等於黑名單。因此政府主張依法,用監察與司法權的角度來審判此案件都是空話。
埃及主要有三種類型NGO,其一自19世紀以來推動慈善事業、社會發展和服務和具備宗教背景來協助窮人的NGO佔全體NGO的70%。其二,社會經濟發展組織,主張透過訓練來強化市民謀生能力。最後便是人權NGO,此類型團體運作牽涉到國家安全與政治利益,受到政府最嚴格的監控,當地團體害怕與政府機器沾邊,普遍不願意支持人權NGO。回過頭來亟需仰賴國會章程來為NGO爭取合法正當性。
美國開羅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政策學系,邀請埃及外交官Mohamed K.Amr與民眾對話,會議廳坐滿各國外交大使,近百位的外籍工作人員獲得了鎂光燈的焦點。在提問單上,發問者炮火直攻此NGO事件,問外交官:這合邏輯、合理嗎?Mohamed K.Amr簡短回答:這是舊政權的問題,由司法做判斷。民眾不願買單,要求外交官詳細說明政府的立場以及應變措施。Mohamed K.Amr說:NGO是推動埃及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主力,我們當給予極大的輔助,司法會給予正確的評價。
我在台下看著雙方針鋒相對,心想光是給予NGO海外人員簽證,政府就已經百般刁難。何況是無執照運作的NGO組織呢?每個禮拜去簽證辦事處,看到我的簽證表格無奈的躺在檔案夾裡。工作人員推說:安全部門還未審核通過,下禮拜再來吧!因此現在還是非法居留的狀態,組織領導邀請我參加3月底的婚禮,由於租借的婚宴空地由軍方管轄,所有外國出席者必須出示護照簽證證明,只好作罷了。因此除了出席演講、文化中心活動,我會隨身攜帶護照以進入會場外,其他時間我便選擇不帶。
3月組織建進入軌道,舉辦幾場社區工作坊,由講師講述如何團結社區民眾,來促進社區發展。組織旁的婦女工作室運作順利,接獲不少訂單,布料樣式、手提袋款式五花八門,模式更加健全。至於我應參與的學校工作,仍在籌備階段,此方案接獲法國組織的資金,故方案負責人Susi(法國人)連同翻譯人員主導會議內容和進度。
接下來4月總統候選人名單出爐到6月總統大選,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埃及能改變些什麼?再度回到埃及的這段日子,發覺開羅已經失去國際鎂光燈的焦點。當世界各地正關心全球暖化、世界水資源日和緬甸大選翁山蘇姬等議題,生活在埃及的民眾,若能以合理價格買到瓦斯,到加油站能加到汽、柴油,就心滿意足了。在埃及的我不免有離世界好近,卻又好遠的感觸。






- 明天會更好?! - 2011-12-23
- 它夏了夏天 - 2011-09-25
- The Beginning of Creation(二) - 2011-05-21
- 讓愛延續 - 2012-07-24
- 六月浩然報告 - 2012-06-2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