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之縮寫,已改名為World Wildlife Fund for Nature,(據wiki上的資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NGO。
有多大呢?就以它們2009年的收入而言,是大約新台幣5,270,900,000(五十億,我也懷疑是不是自己算錯...但請看它們年度報告)。
當然,此組織絕不是因為富有而出名,許多目前我們耳熟能詳的環境議題,都是它們逐步倡議發展的,從1960年代成立初期的保護野生動物(之前的動物是被食用、賞玩、穿披、製成皮包)、到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再到近年生態旅遊(Ecotourism),或者生態足跡水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等等等等。
基本上,WWF在全世界各地的運作就是以各種專案和議題不斷持續,每年有以瑞士總部為中心的全球計畫目標,亦有各地因應自然環境不同而推動的計畫。如此集中議題、同時又讓各地擁有獨立運作的空間,使得WWF可以在雪白冰天如北極、多彩海域如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權力中心如聯合國、遙遠邊陲如柬埔寨,皆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連WWF自己都驕傲的宣稱,每一個時刻,它們都同時有超過1300個專案計畫在進行(這個數目我應沒看錯,因為標題的字非常大)。
就我即將赴任的香港分會而言,是在1981年成立,屬於擁有獨立運作能力的分會。就整個大陸來看,WWF也是同年前後進入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直到1996年,WWF才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但此後很快地陸續在八個城市建立了辦公室。
背景大致介紹完畢,以下整理幾則有趣的訊息。
第一則跟香港分會最相關。因為「濕地保育」一直是WWF的主要工作,而香港政府也早在二十餘年前就將濕地委託WWF管理,前幾年香港政府開放自然保育與房地產商合作開發,WWF因擁有最多濕地,而成為香港的「濕地大王」。
第二則是跟摔角協會相關,或許很多人已聽過這個國際新聞。在2000年時, WWF在英國法院狀告「世界摔角聯合會」(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Entertainment),認為摔角組織惡意使用同樣的縮寫WWF,尤其是在網域的名稱和銷售方面。判決結果非常有利於環保組織WWF,於是摔角組織只得改名,從WWF.com到WWE.com(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同時還推出了具有暗示性的“get the 'F' out”的大規模行銷活動。
第三則是2009年在柬埔寨,一份WWF研究報告指出,受到湄公河流域殺蟲劑,汞和其他有毒污染物含量增加的影響,因此從2003年年以來,珍貴的伊河海豚只剩下大約64到76只。當這份報告發表了,當地保護動物委員會的主席Touch Seang Tana,生氣得跳出來指責說,WWF一切其實是為了增加募款。他稱WWF的報告不科學的,歪曲湄公河狀況,有害的柬埔寨政府。但這件事似乎後來是不了了之,Touch Seang Tana最後也沒有要求WWF未散播假消息付出任何賠償,他也未作出任何試圖阻止WWF在柬埔寨的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因其黑白兩色的大熊貓標識也擁有極高知名度,連香港辦公室的人力資源部告訴我:「這標誌的辨識度世界排名第六,所有對外的使用都要小心謹慎。」這標誌據說是創辦人設計的,可能跟當年熊貓的稀奇外貌,不但具有神祕感也頗有野生動物保育的象徵意義吧。
早在1968年,WWF英國就曾經召集披頭四這些表演者,一同出了一張保護地球的唱片。
也長期與音樂劇的作家合作,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兒童音樂劇。
2009年的影后李冰冰,擔任「地球一小時」大使。
菲律賓的WWF也發行了一張音樂專輯,邀請當地藝術家唱出環境的聲音。
一則又一則,我搜尋了好多天的相關資料,面對網路上無盡地關於WWF訊息和歷史,不知為何,感覺如此的浮面又摸不著邊際,它到底是如何長成如今這般模樣呢?它彷彿變形金剛似的巨大又靈活的生命體,就是它迎接世界的最佳方式嗎?如此龐大的國際組織,又要如何對它們近年最大目標:「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是來自小小台灣島上的我的功課。
- 以「地方」為基礎的環境教育—從劇場參與的觀念來思考 (二) - 2011-01-10
- 以「地方」為基礎的環境教育—從劇場參與的觀念來思考 - 2011-01-05
- 世界熊貓 - 2010-12-05
- WWF最後報告 - 2011-02-23
-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ck - 2011-01-25
1 意見:
Dear 阿嫄,
恭喜你有機會至NGO巨大產業中一窺究竟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