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的熊貓,此識別標誌到處可見)
也許這樣天涯咫尺的感覺只有從小在台灣成長、且從未在國際公司工作的人才有:此刻墨西哥坎昆會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我發現WWF竟也是其中重要一員,而且英國的衛報為WWF開了一場Live線上問答。
這種確確實實和國際現實的親身接觸,是我參與WWF-Hong Kong最特殊的感覺。
客觀說來,WWF應該是蠻在地化了,這並非時勢所趨,而是一直如此,因為WWF所管理的都是一些在地議題。
茲先將目前觀察到WWF-Hong Kong的狀況,分項說明如下:
空間:WWF- Hong Kong在香港共有五個辦公空間:中環、灣仔、元洲仔、海下灣、米埔。中環是總部(若以大部分人熟悉的台北來比喻,中環就像是信義計畫區),灣仔是人力和會計部門(像是台北東區),元洲仔是教育部門(北投),但真正和民眾學生接觸的地方多在米埔和海下灣(淡水和貢寮)。米埔和海下灣皆位在交通極為不便之處,平常人若無事,根本不會、也無法前往。
人員:整個WWF-Hong Kong大約有一百位員工,最高位置的主管都是白人,下面所有的員工都是香港人。(但在書寫本文的同時,一位香港女性剛被晉升為CEO之一)
語言:所有的書寫(信件、通知、e-mail等等)都是以英文為唯一官方語言,但所有的對話(開會、討論、吃飯)都是廣東話,除非有外國主管在場。
溝通方式:五個辦公空間的聯繫主要是網路,一種結合e-mail的group系統,可以發開會通知、溝通時間、訂場地、行事曆等等等等。另外還有一個名為「Connect」的系統,可以跟全世界各地的WWF連繫,新進員工都要先上此網站登錄資料自我介紹,才算完成新訓。
工作項目:雖然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環境保護,但感覺上最受重視的是「募款」。
接下來請容我慢慢說明身在跨國大組織的感受。
首先當然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行政管理方式。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或許是我從未進過大企業,但WWF的很多清楚透明的行政資訊,諸如薪水的層級、每年晉升的評等、補假方式,都在員工訓練時清楚說明。
若不會英文,就不可能在此擔任任何需要寫字的工作‧
目前我的工作時間是一週五天,大致如同上班族規律,早上九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搭配著一套完整的休假補假制度。
偶而會出去濕地或是學校,直接 參與教育課程。溼地的教育課程很相似於我們各保護區的導覽解說,我第一次參與實很驚訝解說完全都是由自己的員工全程一人負責,沒有像台灣常見的義工導覽員。後來才知香港很少義工制度,但相對的,香港的慈善募款卻極為發達完整。
若與浩然其它地區的志願者相較,除了我整個硬體環境是在(國際化的)天堂之外,就是我的工作比較沒有「人味」,此並非單指城市化的人們規律上班忙碌之感,而是WWF-Hong Kong的關注焦點真的不似倫敦泰國菲律賓或埃及中國的各組織, 多以農民或移工為主,WWF-Hong Kong的關注都是除了人以外的:老虎、黑面琵鷺、濕地或海洋。
最後,另一個有點相關卻也許無關的感想是:上一篇對WWF的觀察報告,所有資訊幾乎都來自網路,這一篇,則是實地報導。(另一位浩然義工思薇也有相關報導,請按連結多參考)
- 以「地方」為基礎的環境教育—從劇場參與的觀念來思考 (二) - 2011-01-10
- 以「地方」為基礎的環境教育—從劇場參與的觀念來思考 - 2011-01-05
- WWF Hong Kong - 2010-11-03
- WWF最後報告 - 2011-02-23
-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ck - 2011-01-25
0 意見:
張貼留言